行业资讯

病理足的足底压力特征

2020-03-30 14:39:35 baiye

(1)足内翻与拇外翻


Hodgson等对足内翻患者进行矫正术前后足底压力进行了测量,矫正前后足底各区的压力均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温建民等研究表明轻中度拇外翻前足承重比例增加,重度拇外翻足前承重比例介于轻度拇外翻足与正常足之间,拇外翻足,存在前足压力外移趋势,与畸变程度相关。第一趾骨压力下降,第二、三趾骨压力增加。与洪水棕报道相同。王军等对8例女性双侧拇外翻患者和年龄相当的正常女性测试足底接触面积、时间及第1跖骨头区,第2、3跖骨头区及4、5跖骨头区的压力和压力时间积分。结果显示:拇外翻患者前足第1跖骨头区域的足底压力占前足跖骨头区的足底压力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两者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提示部分拇外翻患者有足横弓的松弛或塌陷。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考虑,拇外翻畸形可能是第1跖骨、拇趾及足弓的三维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所导致。

图片关键词

(2)糖尿病足


Smith等研究第二脚趾畸形的糖尿病人在行走和负重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接触面积大小相似,跖骨压力的峰值出现在第二跖骨前端。Tsung等对6名糖尿病患者与8名正常人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整个足底划分为6个区域,大拇趾区,第一趾骨前区,第二、三趾骨前区,第四、五趾骨前区,足中区,足跟区。结果表明:糖尿病人与正常人在压力峰值、二三趾骨前区的压力时间积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糖尿病人明显高于正常人。Mueller等的研究认为糖尿病足的溃烂与足底长期受到高压力峰值的影响所致。病理导致的足底结构发生改变是影响了足底的压力分布特征主要因素,如跖趾关节的角度发生改变、锤状趾、拇外翻等。测量结果表明跖趾关节的角度的改变可使足底压力峰值发生19%~45%的变化。Bus等以13名具有爪状足或锤状趾畸形足的糖尿病患者和13名无足部畸形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量他们的足底压力峰值和压力时间积分,测量结果:足部畸形的跖骨前端压力峰值(626+260)kPa,而无畸形者为


(363+115)kPa,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跖骨的压力峰值与畸形程度高度相关。足部畸形者在趾骨和跖骨的压力时间积分值较低。通过这些研究结果,可说明爪状足和锤状趾足转移了足前部的负荷到跖骨前端,增加了跖骨底部组织溃烂的风险。对糖尿病足实施阿基里氏腱延长术,可使足前部压力峰值、压力时间积分、跖屈肌力量分别下降了27%,42% ,65%。而足后部压力峰值增长34% ,压力时间积分增长48% ,踝关节背屈活动范围增加74% ,将有利于减小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Perry 等认为足底的剪切应力也是诱发糖尿病足溃疡的因素之一。其测量结果表明病足的足底压力峰值出现在中间跖骨前端,而剪切应力最大值则出现在外侧跖骨前。二者并不同时出现,平均相差0.186S,使足底受到左右、前后方向的作用力而伸展和集拢。

图片关键词

(3)其他病理足


Kraemer等通过对骨关节炎患者的足底压力测定,指标有足底压力中心的偏移程度、压力中心的偏移速率、足前区(趾骨前区和脚趾)、足后区(足长的后三分之一区域)的压力分布,来评价治疗方案与患者的康复程度。患Muller-Weiss病者,其足底压力分布与常人不同,足中部的压力显著升高,而足趾部的压力则降低。了解该力学特征有助于选择使用恰当的非手术疗法。许光绪等对偏瘫患者足底压力进行了测量表明患肢前后分力较小,垂直力曲线不光滑,支撑时间短。健肢垂直力变化不明显,垂直方向下降谷底消失,支撑时间长,健侧垂直力积分远大于患侧。李长有等对12名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8名健康女性进行年龄和体质量匹配, 进行动态足底压量测量,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足底压明显高于健康人。使用足底板后,足底总的峰压明显降低,前足、后足峰压减低,中足峰压增高。

图片关键词



结论: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 关于人体足底压力的各项研究逐步深入,指标由较为单一的垂直力的最大值逐步到压力时间积分、压力中心的飘移速率、足底各区的压力分布等,内容涉及静态足底压力特征、姿势控制、步态分析等,可为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小儿麻痹症患 。者等)和临床足疾患者的足底压力测量和步态特征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足疾的功能康复、疗效评定和手术鉴定提供客观评价。但各项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不够,尤其是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各项指标在康复医学中具体应用研究还不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必会在步态分析、病理足诊疗等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


更多资讯请访问沈阳奥莱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官网:www.aolaimedical.com

首页
产品
新闻
联系